不是不想争第一,实在是老孟比他强得太多了,他没办法,只好退而求其次。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作为中国上世纪七十年代体育工作的一项方针,大致经历了提出、宣传贯彻、讨论质疑和逐渐淡出“不再多提“几个历史阶段。
1971年1月25日至2月3日,日本乒协会长后藤钾二先生率代表团访问殷省,并遨请中国派团参加在名古屋举行的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当时,党中央主席同志作了“我队应去“的批示,还根据国际社会的复杂形势,特意指示“并准备死几个人,不死更好。
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同志又在殷省代表团出征前夕的3月10日和16日,两次接见代表团全体成员,并作了重要指示。
其中,“根据的思想,明确地给我们提出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针“。
这就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体育方针产生的大致过程。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产生之后,立即得到了广泛地宣传和贯彻。
1973年新体育杂志用近一年的时间,在第3期、第5期、第8期和第12期,开辟了“认真贯彻执行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针“的专栏,发表了各类文章近二十余篇在以后历年的新体育中,仍随处可见有关“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宣传和评述。
直至1978年第9期,还发表了中国乒乓球队的“正确处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关系“的文章。
与此同时,高等院校体育系科在自编的体育理论讲义中,也大都把“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放在一起,作为中国体育的三大方针加以论述和讲授,并持续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1980年8月20日,体育报就上海队与乌拉圭大学足球队的比赛中,上海队队员报复性地踢打客队队员,而有的读者却认为是“奋勇还击打得好“一事,展开了“是打得好吗“的讨论。
讨论中自然而然地涉及到了如何理解和贯彻“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问题。
鉴于此,8月29日体育报编者按进一步指出:“究竟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针还要不要坚持,如何坚持,希望大家深入讨论。“讨论中,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对“友、比方针“提出了尖锐的意见和看法。
很多人指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极为荒谬,形而上学的很。
不分场合统统讲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妨碍了中国运动水平的提高“见8月25日体育报。
不过,在长达月余的讨论中,编辑部共收到稿件1800余件,大多数同志认为还是应当正确理解和坚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这次讨论之后,尽管出现了对“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不同看法,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仍在提倡和宣扬,只是不象以前那样普遍而常见了。
1982年2月1日,国家体委召开了扩大的委务会,李梦华主任在这个会上做了总结发言,在谈到做好国际体育工作时,指出:“运动队在各种比赛中一定要努力争取创造优异成绩,扩大中国影响,……一切国际体育活动都要做好友谊工作,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可不再多提“。
后来有的同志曾建议修改、更换“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
大概从此以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从官方的报刊杂志等正式宣传中,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尽管由于种种原因不再多提,但它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