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清源成为高居于日本棋坛之上的超级棋士。
围棋事业的发展。
随着围棋事业的蓬勃发展,每年一届的本因坊战已远远不能满足棋手们的夺魁欲望。
在这种形势下,为选拔空位已久的“名人”,1962年读卖新闻社举办了首届由职业棋手参加的“名人战”。
这是与本因坊同等级的冠军赛。
其它职业棋手赛还有产经新闻社主办、1963年开始的“十段战”和新闻三社联合主办、1975年创设的“天元战”。
1977年读卖新闻社又创立了奖金规格最高、荟萃群星的“棋圣战”。
再加五十年代开始的“王座战”,1976年开始的“碁圣战”为区别于“棋圣”,中国一般称其为小棋圣,合称为日本七大头衔。
差异。
实际上,日本围棋与现在中国围棋还有一些细微差异,也是反映了中国唐朝围棋的特点,比方说黑先。
明清以来中国围棋的习惯是白先,但是从忘忧清乐集中的棋谱来看,唐宋围棋以黑先为主。
还有“目”这个字应该也并不是日本自创,中国的古籍中也有“目”。
汉桓谭新论中说到围棋时有“下者,则守边隅,趋作目”也有作罫与目同义梁武帝围棋赋中有“方目无斜,直道不曲”,用“目”表示一个方格是中常见的,如“纲举目张”。现在口语上还常常习惯把数叫做数目,目即数,点目即点数。
另外,“目”和“道”、“路”一样都是中国古代的军事单位,“目”是最小一级军事单位,古代军队中所谓的“头目”即是“目”这个单位的头。
围棋模仿战争以军队的名称借用是很正常的。
唐以前多用“道”,宋以后通用“路”,唐朝时大约多用“目”和“枰”,日本围棋传自唐,因此不用中国在宋以后才流行的“路”。
另外我们应该可以注意到敦煌棋经中棋写作“碁”,而宋朝的忘忧清乐集中是“棊”,现代为“棋”。
日本用“碁”正表明了它传入时的特征。
前面这些,大致上说明了,日本首位通过大手合而晋升九段的棋手藤泽朋斋,与实际上当时最强棋手吴清源当时八段,二人的第一次十番棋之争的来龙去脉。
那绝不是什么个人恩怨,意气之争。
比那严重得太多了,甚至可以说,是道统之争!
前面介绍过,关于吴清源东渡日本,经历过数次关键性战役。
其一,对日本普通职业五段井上孝平,受二子、受先数局,井上无一胜绩。
这事传回日本,得到日本名宿濑越宪作的高度重视而后他大力促成了吴东渡求学之事。
其二,登陆日本,吴接受了三度严厉考核吴三战皆胜之后,被授予职业三段。
比起后面,这两件事都不算什么,此处也就略过不提。
其三,就是大名鼎鼎的“天元、三三、星”那盘棋。
那盘棋,其实是吴对名人秀哉的另类的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