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54章 茶楼恶斗(15)(2 / 2)承德围棋故事首页

看不清未来的时候,我们就看看历史。

所以答案是有的,这个工具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思想由明朝嘉靖年间的王阳明提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

定约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

而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最欣赏的是王阳明。

知行合一最经典的实用案例,就是王派弟子徐阶,运用知行合一,在官场用20多年的时间斗倒严嵩。

王阳明“心学”主要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通俗说一下“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有人认为知易行难,懂得理论是容易的,实践是很难的有人认为知难行易,领悟道理很难,实践很容易。

比如朱圣人朱熹就主张知难行易,悟道是很难的,但执行似乎是很容易的。

王阳明却认为: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实际运用也是重要的!

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

这绝不仅仅是一句话,而是一种高深的处事和生活智慧,足以使人受用终身,所以它看起来很容易明白,实际上很不容易明白。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

即事即学,即政即学,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可离开亲躬实践而空谈为学。

知与行本来就是不分离的。

没有行动就不能称其为真正认识。

只有去实践了,你才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你看多少书,学多少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

道理人都懂,就是不做。

都知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奈何人懒,虽知不行。

许多人都晓得仁义很好很强大,然而都不去遵行,因为与私利不一致。

虽知不行,本质上不是不知,如果一个道理人们真的懂了,认可了,怎么会不行?

“心即理”。

“知行合一”以“心即理”为前提,简言之,还是自古以来人为什么而活着的老问题。

知行之外,另有一个真正的底层动因那就是主体,也可称自我。

不明白自我,就不能找到价值。所以古哲人把认识自己作为哲学的最高智慧。

“致良知”。“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所有一切都是在追寻大道的基础上,也就是在良知的基础上,而不是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借口。